不能让差评藏在“隐秘的角落”摩摩 2020-11-13 10:33:37 消失的差评
“中差评”是消费者知情权的体现,不应该被隐藏。 ——非常解读 网购平台有没有原罪?如果有的话,那评价体系一定是“祸首”之一。 本来,“评价”被认为是网购从虚幻走向真实的一条路径——虽然网购货品看不见摸不着,但是有公开评价啊,看不到实际货品,看大家的评价就好啦!特别是当评价达到一定数量级的时候。 然而人们很久之后才知道,评价也是可以不客观的,评论也是可以被筛选的…… 把差评从“隐秘的角落”里“救”出来 刘强东去年接受某外媒采访时曾经是那么义正辞严:“那些给我们差评的用户,其实是值得赞赏的”,刘强东说,“一来,差评可以给我们压力,二来,作弊(消除差评),会让我们失去用户的信任。” 言犹在耳,东哥用不那么娴熟的英文许下的承诺,似乎失效了。京东的买家评价中体系中,淡化了中差评,理所当然差评就消失了。
出现类似情况的不仅有京东,淘宝也出手了:今年9月23日,手机淘宝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改版。
以往用户点击“宝贝评价”,会看到中差评选项,但改版后,中差评内容被合并在“感觉不佳”中,并且排列在诸多由好评展开的相关条目之后。 一句话,消费者想看到的对店家和商品的中差评,藏到了“隐秘的角落”。 解决不了提出差评的消费者,就解决差评页面和功能,这是京东和淘宝都在悄悄干的事。 幸亏,总有部分消费者的眼睛是雪亮的,淘宝店家们并没能高兴太久。也许是迫于舆论压力,淘宝将原有的“中差评”呈现方式又悄悄恢复了。
平台和商家的阴谋 尽管平台的“阳谋”最终没有“得逞”,但他们有这样的想法并真的付诸了实践,就已经足够危险了:平台和商家终于在一起了!网购世界的“列维坦”露出了技术的“獠牙”。 恶意差评固然是存在的,但因噎废食并不可取,更何况这样并不会消灭恶意差评,只是让消费者不那么容易看到,该恶意的人,既恶意未消,谈何消灭恶意评价呢? 另一方面,店家也不应该对弱化差评弹冠相庆。
平台“无差评”,同时也是“无差别”的,也就是说,差评这一监督功能效力减弱,主要是有利于那些差评多的店家和货品,如果你对自家的货品和服务有信心,又何必对一条有利于不良商家的规定欢欣鼓舞呢? 评价系统的另类玩法 电商平台的另一巨头拼多多,似乎在评价体系方面走出了一条新路,他们玩的是“社交电商”,不仅通过“熟人关系”拼团拉新,还将“熟人关系”的病毒传播延伸到了“评价”领域。 今年2月上线的“拼小圈”功能,让用户可以向好友分享自己的消费体验。 不过,“熟人”相互介绍的模式也有弊端,最明显的就是熟人的认知范围太有限,用户未必能找到他所需要的商品评价。因此,恐怕短期内,拼多多的“熟人”模式还无法代替“评价”模式。
至于消费者,其实也没什么办法,盯着评价系统,不要让他们跑了;盯着官方旗舰店买——特别要注意不是“南极人”那种“官方”店哦。 ◆ 若批评不自由,则赞美无意义。 尽管差评、好评都不可能完全真实,但依然有存在的必要,是为数不多的能给用户提供负面信息的渠道。 若矫枉过正,将差评隐藏,那么评价机制还有何存在的意义? 目前电商平台的评价机制还有不小的漏洞,商家为了好评疯狂刷单,也有不良用户为了牟取利益恶意差评…… 平台该努力的,是大力打击恶意差评和虚假刷单行为,是思考如何让评价机制更加完善。 换句话说,如果你屁股上破了个洞,不想办法补上,难道要躲在家里不出门? - end - 相关文章
要发表评论,您必须先登录。
暂无评论 |
![]() ![]() |